病因
病因:
1.西医病因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
(4)肩部外展时肋喙韧带或胸小肌腱后的神经,血管受卡压。
2.中医病因病机
(1)气血瘀滞:由于前斜角肌附着部先天肥大,三角间隙狭小,或由于外伤引起前斜角肌肿胀,导致局部筋脉、经络受压,气机郁滞,血行瘀阻。气滞与血淤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淤或血淤导致气滞,终因瘀阻反碍气机,或气滞产生血淤,使疼痛加重。
(2)肝血亏虚:本病久治不愈,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功能减退,以致肝血虚。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不能上荣头目,则
眩晕、目花,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虚风内动,可见皮肤麻木不仁,筋挛拘急,瘛

等表现。
(3)风邪侵筋:《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说:“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机体虚弱,风邪首当犯之,且常伤及头颈部等阳位。风邪袭于肌腠,则麻木不仁,风袭经络则强直、痉挛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本病常发生在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见。常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由外伤、劳损或其他原因诱发;单侧发病多于双侧。
1.症状
(1)神经症状:患侧颈肩部疼痛,或前臂、手痛,一般多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区,多为持续性,呈钝痛或刀割样痛。有的患者有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烧灼感、蚁行感、痛觉过敏等,以尺神经支配区最明显,任何外展活动都可使症状加重。据报道90%以上的病人出现神经症状。
(2)血管症状:动脉受压迫时导致患肢血流障碍,可出现疼痛、无力、发凉、怕冷、手指苍白,并有缺血性疼痛。患肢上举时疼痛加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征阳性率可达72%。静脉受压时患肢肿胀,手部发绀,水肿,静脉扩张等。
(3)运动障碍:患肢在出现神经、血管症状的同时,常有疲劳感,握拳无力,持物不稳或脱落,但肌力无明显改变。病程长者,日久可出现受累肌肉的萎缩,肌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等。
2.体征
(1)斜角肌试验:病人正坐位,双手置于膝上,医生摸其患侧桡动脉,再令病人头后仰并转向患侧,同时深吸气。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则为阳性。
(2)肩外展外旋试验:当肩关节外展外旋90°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3)直肘后伸试验:让患者尽量将肩部移向后下方,俩肘伸直,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4)前斜角肌压迫试验:用手指压迫前斜角肌止点时,患者感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前臂尺侧,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沉重感则为阳性。
(5)过度外展试验:患肢伸直并被动过度外展,此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表示动脉受到胸小肌腱的挤压。
(6)举臂运动试验:双侧上肢外展外旋90°,双手做快速连续的屈伸活动,患侧上肢在数秒钟后即出现疼痛、麻木、乏力且自行落下则为阳性。
治疗
治疗:
1.西医治疗
(1)封闭疗法:对前斜角肌症状明显,局部压痛者,可用1%
普鲁卡因5~10ml局部封闭。封闭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头转向对侧,在锁骨上2.5cm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嘱患者深吸气憋住,以确定前斜角位置,然后用细针垂直刺入0.5cm左右,回抽无血及气泡即可注入药物。
(2)手术治疗:症状严重、影响工作而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一般行前斜角肌或坚韧纤维带切断术,若有颈肋也可同时切除。
手术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局麻下作切口,在锁骨上2~3cm处,自胸锁关节开始向外侧延长7cm左右,按层暴露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处,切断该肌,细心分离进入,结扎颈横动脉、肩胛上血管并切断之。游离前斜角肌,注意保护膈神经,靠近止点切断前斜角肌。若该肌增厚,可切除3~4cm。术毕冲洗伤口缝合。术中注意查询剪断后的感觉,满意后方可缝合创口。术后注意预防感染,症状解除后应康复治疗。
2.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①气血淤滞:
症状:肢体疼痛发绀,手指僵硬,动作不灵,肢冷无力。肢体远端浮肿,青筋暴露,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紧涩。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痹。
方药:桃仁饮加味(《类证治裁》)。
桃仁12g,红花9g,川芎12g,归尾12g,威灵仙15g,川乌6g,麻黄6g,白芍12g,桑枝15g,桂枝9g,黄芪20g,甘草6g。
加减:若淤血严重,疼痛剧烈者去威灵仙,加草乌6g,地龙12g,三七粉3g(研细冲服)。
②肝血亏虚:
症状:肢体软弱无力,动则疲劳,肤色苍白无华,肉削萎缩,麻木不仁,时有疼痛,舌质淡,脉细弦。
治法:滋补肝肾,活络舒筋。
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味(《伤科补要》)。
熟地15g,白芍12g,当归15g,山茱萸12g,茯苓9g,川断12g,牛膝9g,五加皮15g,青皮9g,红花9g,鸡血藤20g,
丹参30g,桑枝15g,桂枝9 g。
③风邪侵筋:
症状:上肢疼痛酸楚,恶风发热,疼痛游走不定,颈肩臂部如蚁行走,筋脉弛缓或痉挛,麻木不仁,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通络,舒筋。
方药:防风汤加味(《宣明论》)。
防风9g,当归12g,赤茯苓12g,
黄芩9g,秦艽12g,葛根15g,麻黄3g,肉桂12g,生姜3片,甘草3g,伸筋草15g,忍冬藤15g。
加减:若兼有湿邪者可去
黄芩、葛根,加薏苡仁20g,威灵仙15g。
(2)综合治疗:
①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可缓解肌痉挛,从而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达到止痛目的。但因颈椎病所致的前斜角肌发生病理性变化,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
由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症候表现主要在肩颈部、上臂内侧、前臂和手尺侧,因此多与手足阳明经、手少阴经关系密切,并与手少阳经有关。选穴时,应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手少阴经腧穴。
②推拿疗法:
A.准备手法患者坐位,以右侧为例。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穴。
B.治疗方法:a.按压天鼎、缺盆穴。b.按压中府穴半分钟,起手时拇指向上压

。c.按压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d.术者立于患侧,面向前,以左手前臂自后绕患者腋下,前臂紧靠胸壁向上牵引1min。牵引结束时,术者左前臂在腋下旋前。e.按压极泉穴。f.术者立于患者后外侧,左手四指搭于患者肩上部,拇指顶于肱骨后侧。右手持患腕向前外侧呈45°拔伸,再后伸关节至最大限度,反复多次。继而持腕向前伸,以肩关节为中心,将上肢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数次,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数次。然后再持腕用力向前外侧呈45°拉伸。拉伸时,左手四指在肱骨头前侧内缘,拇指在肩胛骨上缘,用力捏压,并随拉伸而滑动弹拨。伸拉4~5次。g.术者两手掌在息肩前后侧旋转揉按。然后再撩揉上臂之内侧。h.术者左手托在肘后,右手持腕旋转肘关节4~5次。i.患肢伸直位,掌心向上。术者右手持腕,左手从患肘后侧插入,搭于患侧锁骨上,作伸直的杠杆作用,稍用力使肘关节伸直,持续约半分钟。然后再用左手托肘后侧,右手持腕旋转肘关节。j.按压阳谷穴。k.术者两手持握患手掌两侧,掌心向下,进行牵引。在牵引下左右摇摆腕关节,并反复旋转。继而术者两拇指移至患手背侧并齐。并用力向上推耸一下,随即将两拇指横向交叉于手背上。向上横推捋按3~4次。再将每个手指捋按3次。最后,掌心向上,术者左手托于手背下,右手掌心朝下,顶住患指尖,使四指屈伸3~4次。l.术者右手放于头顶,使头向健侧偏斜,左手放于患侧肩顶上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推按,以牵引其患侧斜角肌。最后用食、中、环三指在前斜角肌上按揉。m.术者在患者后侧,以右手掌大鱼际肌揉按患者之颈后下部。每天按摩1次,按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直至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缓解为止。
C.注意事项推拿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需注意以下几点:a.本病上述推拿治疗手法需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直至神经、血管压迫症状缓解或消除;b.本病在急性期时,推拿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以缓解痉挛和神经、血管的压迫;c.可指导病人用健侧手对患侧前、中斜角肌处用按、摩、拿等手法自我按摩。
③敷贴疗法:
A.消肿散(经验方):
方药:制乳香、制没药、木瓜各60g,栀子30g,
大黄150g,公英60g,地鳖虫30g。
用法:研末混合,用适量凡士林调盐煮成膏,外敷患侧缺盆穴处。
功效:消肿逐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痹痛,手指发青,青筋暴露者。
B.万录膏(《医宗金鉴》):
方药:伸筋草、透骨草、丁香根、当归、血竭、没药、自然铜各30g,川芎24g,赤芍60g,红花30g,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苍术各15g,木香、秦艽、
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9g,麝香6g 。 用法 :除血竭、麝香、没药三味研细末另包外,其余先将香油10斤微火煨,浸3天,熬黑为度,去渣加黄丹5斤再熬,将至滴水成珠时离火,稍候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下入,搅匀取起,出火气。备用。功效温通经络,消瘀散毒,止痛。主治损伤后颈肩上肢麻木不仁,寒湿疼痛。
④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前斜角肌综合征在急性期疼痛较重时可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以镇痛解痉。本法对受压迫的神经、血管机能的恢复也很有益处。
方药配制及操作如下:苏木12g,红花12g,豨莶草30g,透骨草30g,伸筋草60g。上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煮沸20min,滤出药液300ml。治疗时将绒布置药液中浸透,敷于铅板衬垫上置颈部疼痛部位,连接电疗机正极;另一负极铅板衬垫置于同侧上肢疼痛、麻木部位或内关穴处。电流量10~20mA,1次/d,连续治疗10~15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休息5天再做第2疗程。
3.护理
(1)护理问题:本病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引起的复杂临床症候群,其主要护理问题如下:
①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肢体疼痛,颜色苍白,冰冷,脉搏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等。
②静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水肿、指端发绀及溃疡。
③神经受压时,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手指无力,肌肉萎缩,功能受限。
④患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患病后心理负担加大。
(2)护理目标: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肢体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减轻神经、血管受压;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护理措施:
①清除紧张焦虑不良心理反应:A.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耐心倾听主诉,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期望,便于针对性地交谈、疏导,使患者及其家属能正确地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B.为明确疾病的诊断,告知病人可能接受的检查与治疗措施及注意点,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C.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地护理,严密观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D.运动障碍患者常常生活受限,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用能动的肢体进行活动,让患者在建立自立能力中取得自信,建立自我护理意识,清除焦虑,切忌完全性替代护理。
②维持病人肢体的代谢需要:用颈悬带悬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以促进血液循环,安排适当运动及休息,避免肢体疼痛及疲惫;保持肢体温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③手术治疗是解除压迫的最后手段。护理人员遇此情况,宜向病人解说,并提供术前、术后护理。
4.康复 本病系因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经受压后综合征。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康复疗法:适当休息,悬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耸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
普鲁卡因(
奴夫卡因)封闭。试行1个月左右,如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若后期遗留上肢活动障碍、肌萎缩,应适当给予体育疗法、理疗,最大限度恢复功能。